1.中国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上升,但在人均GDP方面,人民的富裕程度较低,生活水平不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仍需不断建设。

 中国近20年都保持高速发展,并且速度越来越快。同1978年相比,GDP的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占世界份额的5%,总量突破20万亿。由此可见,中国GDP的增长特点为高速、持续、份额大。

       我国经济的发展可喜可贺,但实则不然。中国GDP的高速发展存在诸多隐患。首先,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主导因素过强,这就导致了我国市场缺乏活力,换言之,我国的GDP为次市场活动价值。中国经济的发展政经结合,经行政首长谋划,结合政治任务,以政治前程为激励的官商结合型的投资增长经济,其切入点为公共消费。而且我国的GDP增长存在着粗放规模扩张不顾及社会效率与社会成本的问题。比如,深圳"海上皇宫"投资近亿元,而拆除花费上万元,百姓和国家一无所得,而政府的GDP数字却增加了上亿元。这种不计社会成本、不顾社会效益的GDP增长又有何意义?可见,政府对GDP的崇拜情结和唯GDP的政绩评价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效益的负增加产生了"阴离子"作用。其次,虽然我国的GDP增长迅速,但居民的幸福感指数却有所下降。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判断,而居民的幸福感指数十社会价值中较为重要的指标。当今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社会,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身上的"负荷"过重。经济增长的快速使人们不敢止步也不敢留步,虽然收入有所增加,但来自于家庭公司以及社会压力却不断。这是造成国民幸福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2.瑞银《2014年世界财富报告》称,中国10%最富有的群体,比美国和日本同等级人口占有的财富为少,居世界第三位,但却占有全国64%的财富。

      占中国人口半数的贫穷或较贫穷人口,在全球同类人群中所占有财富的比率很低,特别是中国20%最低层的民众所占财富更少得可怜。而50%至90%中产人口却占有全球该类别人口财富的很大比重。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则称,中国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

以上不同视野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却可相得益彰。我们大抵可假定,中国40%或50%的中产人口占全国财富的三分之一左右。

再把中国的数据与托马斯· 皮凯蒂在《21世纪的资本》所列的资料进行比较,皮氏称最富有10%人口占60%欧洲财富和70%的美国财富,半数贫困人口均占5%当地财富,其余中产阶级则分别占三分之一欧洲财富和四分之一美国财富。

可见中国财富分配相对不均,主要是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和制度欠公平,顶层10%富人的财富膨涨过快,底层20%民众的财富却太少,也反映了显著的城乡与地区差别。

中国中产人口急速增长,与近年资产价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有关。中国中产阶级聚富並非来自于本国富人的让利。

在西方发达经济体的中产阶级财富萎缩之际,中国却正在聚财,其原因之一是产出增加,其二是国际间收入和财富的重新配置。而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稳定的因素。

      从中国财富日趋集中和社会中产化的态势来看,中国中产阶级或许又能称为中间阶级,对中国来说,当务之急是增加国内小康家庭的比重。

 
最后修改: 2022年05月20日 星期五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