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研究境界

1.在线教学研究有哪四重境界?

在线教学研究关键需要“理”,需要理顺问题、理顺思路、理顺逻辑、理顺素材、理顺数据。这就需要在线教师自身有较强的定力和悟性,需要在线教师自身进行教学研究的修炼,提升自身教学研究的境界。总的来说,教学研究包括四重境界,即“静”、“思”、“悟”、“守”。

图 在线教学研究的境界

2.何为在线教学研究之“静”

静之所以说是一种境界,是因为静是一种心境、一种修为。如果能够实现心中真正的“静”,其实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大学》中有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唯有静,方能安放自身骚动的心灵,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偏安一隅,才能让自己安静下来,才能让自己淡然面对繁杂的教学素材和思绪。

这种“静”的境界,让我们想起北宋晏殊的《蝶恋花》中的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看似凄凉的一句话,其实蕴含了“静”的哲理。其中“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环境,一种让自身能够静下来的外部环境,“独上高楼”是走向“静”的行为,而“望尽天涯路”则是“静”的修炼。在“静”的环境中,有“静”的行动,方能达到“静”的境界。

其实“静”不是不动,“静”是内心从容的动,是有方略的、有主旨、不受干扰的动。“静”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偏安一隅的“静”,让自己独处一室静待自己;也可以是悠然独行的“静”,让自己在悠闲的散步、独行中静下来;当然也可以是忙中偷闲的“静”,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让自己有一个短暂的“静”。

如何做到“静”?《大学》又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要做到心中的“静”,首先要“知止”,“知止”含义很多,这里的“止”是行为和心灵上的“止”,就是知道自己应该在哪里停止,以及如何停止,方能让自己心灵安定下来,才能达到“静”的境界。

我们身处纷繁复杂、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需要闹中取静,忙中偷闲。正如谚语所说:“放慢脚步,等等灵魂”。因为我们的社会节奏太快,我们确实需要停下脚步,放松心情,让自己静下来。我们也只有让自己真正静下来,才会有心境和心情去厘清教学研究头绪、理顺教学研究思路,开启教学研究之门。

3.何为在线教学研究之“思”?

 “思”是人的一种本来属性,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充分体现了“思”对于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里的“思”是指一种深度的思考,是深思熟虑的“思”、 苦思冥想的“思”、集思广益的“思”,而不是胡思乱想的“思”、不假思索的“思”。晏殊《蝶恋花》中所描述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正是一种深度思考的体现,也能体现“思”时的忘我境界。

“思”是一种关联思维的火花来自内心的沸腾。“思”是内心世界的知识碰撞,也是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多维关联。“思”是新知与旧识的关联、是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是当下与未来的关联、更是人与环境的关联。也正是在这种关联中,才能产生知识、技能、经验、哲思的提炼与升华。

新知与旧识的关联可以用新知改变旧识,比如用大数据技术取代传统数据统计方式,可以提升教学分析的效率与效果;当下与未来的关联可以立足当下研究未来,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对当下教育教学的启迪和推动;人与环境的关联可以研究环境对人的改造作用或者人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要素与教学环境进行关联可以实现教学的融合和创新。我们可以用教学、学习、辅导、答疑、活动、交互、管理、评价等教学要素与学习平台、移动平台、智慧课堂、设施设备等教学环境进行相互组合和碰撞,产生相关的教学研究选题。比如可以研究基于学习平台的教学、学习、活动、交互开展教学研究,可以基于智慧课室研究教师教学、学习者学习、授课模式等等。

“思”是一种多维考量:我们可以从多维的视角去考量、去思考教学研究的维度和切入点。比如从实践的维度、从理论的维度、从发展的维度等等。

一是实践维度的思考。实践维度的思考是对实践中的新问题、新举措等的考量。比如作者在在线教学组织过程中发现,普通高校网络教育的主讲教师大部分是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导师,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承担网络教育的教学辅导工作,而从社会上聘请其他人担任辅导教师则存在对课程知识不熟悉及与主讲教师沟通交流不顺畅等问题。让导师的研究生担任辅导教师则有利于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的沟通,也能实现他们专业知识的衔接。然而这种模式没有弊端吗?如果存在弊端,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进行弥补呢?正是基于这样的实践思考,通过研究与探索形成了论文《“导师-研究生”远程教学辅导模式的实践探索与思考》[1];又比如在线课程的教学交互问题,我们一般会认为教学交互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只要师生间发生交互就足够了。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学交互虽然发生了,但是没有实际效果。因为我们看到的教学交互只是外在的“形”,真正需要关注的教学交互的外在的“神”。那么是什么问题造成了教学交互效果不佳呢?通过对教学交互实践的不断思考,发现影响教学交互的因素很多,包括教学交互的强度、教学交互的对象、教学交互的作用方式、教学交互的动机、教学交互的距离等等。为此,结合在线教学实际,综合各类教学交互影响因素,通过研究与探讨,形成了论文《生态学视野下远程教育教学交互分类模型》[2]

二是理论维度的思考。理论维度的思考是对在线教学实践进行理论层面的思考,其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比如作者在资源建设实践过程中,发现各高校网络教育学院都建设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学习资源建设存在质量总体不高、资源存在冗余、资源利用率比较低等问题,其关键在于学习资源建设的设计与评价环节。为此,作者从生态学的视域,利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对学习资源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学习资源设计的方法,以及评价的四个维度:再生力、共生力、自生力与竞争力,通过研究与探讨,形成了论文《网络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生态设计》[3];又比如在线课程的学习资源建设与学习支持服务两者是紧密相关的,学习资源的无限可复制性与学习支持服务的有限供给性,要求教育机构尽可能将有限的学习支持服务转变为无限的学习资源,基于这样的思考,通过研究与探索,形成了论文《学习资源与学习支持服务的辩证关系及演变规律》[4]

三是发展维度的思考。发展维度的思考是从教学发展、教师发展的维度去思考与探讨。比如在线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在线教师是在线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在线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在线教育与在线教学的发展,但是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在线教师队伍(特别是辅导教师),造成了在线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使得在线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困境与挑战,为此,作者从该主题入手进行了在线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并形成了研究论文《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4.何为在线教学研究之“悟”?

“悟”是领悟,是觉悟,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说“思”是思考的过程,那么“悟”是获得思考结果的过程。

悟有渐悟,也有顿悟。渐悟是量变,是在思考过程中不断推敲、迭代而产生的新的灵感或思维的火花。顿悟是质变,是思维的突变,是思考过程中突然出现的灵感和思维的火花。两者其实都很重要,都是“悟”的方式。

佛教五祖神秀与六祖慧能的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体现了渐悟与顿悟的差异。神秀所提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视惹尘该”体现了对佛教思想的渐悟过程,而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则体现了对佛教思想的顿悟过程。

对于教学研究,如何从众多的研究素材、研究思绪和研究数据中发掘研究结论与研究成果,其实仍然需要“悟”。其实“悟”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比如我们常说的与“悟”有关的成语或词语就有很多,如有执迷不悟与大彻大悟;有早悟与迟悟,有快悟与慢悟,有大悟与小悟等。比如作者有感于当下海量但参差不齐的网络学习资源。学习者面对这些学习资源,如果不会控制学习资源的利用量,那么勤奋学习可能会换来学习的“暴饮暴食”,难以对学习资源很好地消化吸收;如果不会对学习资源进行甄别,则很可能学习到低质、甚至劣质的学习资源,就像垃圾食品一样,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健康;如果学习者不注意自身的知识结构平衡,而是一味的根据自己的嗜好进行学习,则可能会变成学习的“偏食”者,造成自身知识体系的“营养不良”;这些问题与健康饮食问题何其相似,于是作者借鉴健康饮食的理念对在线学习方式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论文《健康学习: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

5.何为在线教学研究之“守”?

教学研究的“守”是指在教学研究的构思、规划、实施、分析、凝练过程中“守”住分寸和尺度。共有“三守”:守规则、守观点、守底线。

6.教学研究规则如何守?

守规则就要遵循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基本规则与套路,少走弯路。但规则不能“死守”。教学研究的基本规则有四点。

一是目标清晰。就是教学研究要有清晰的研究目标,研究目标不能多、不能泛,要专而精。精准而深入的研究目标容易聚焦主题、容易将主题研究透彻,容易做出研究成果。

二是方法科学。是指研究方法科学,对于要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按照科学的套路开展研究工作。比如问卷调查,就需要进行科学的问卷调查设计,保障足够数量的问卷调查群体,采用科学的数据统计方法等。

三是过程严谨。是指教学研究过程要严谨认真,对于研究素材的整理与分析要做到一丝不苟,不疏漏细节。严谨的研究过程是获得准确研究结果的基本保障。

四是结论可信。研究结论不存在对与错,特别是对于实验性的研究结果,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不成功的。只要是真实可信的结果,只要是能给学术同仁有启示或警示的结果,即或没有达到实验预期的效果,也是可行的,也是可以作为研究结论的,切忌为了迎合自身预设的研究结果而篡改研究数据。

7.教学研究观点如何守?

教学研究的亮点在于“新”,也就是教学研究一定要有新的东西,包括新理念、新的方法、新的结果、新的观点等,切忌“人云亦云”,没有亮点和特色。

守观点就是要守住研究过程有保障、研究结果能论证的观点。研究观点不一定要绝对正确,只要有理有据,就可以成为教学研究的结论和观点。新的观点往往是别人没有提出来,或者别人不敢提出来的观点,因此,新的观点有时会遭到质疑或不理解。但是只要有理有据,就应该坚持。比如作者在2008年的时候,面向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学习者开展了网络学习行为的问卷调查,共有4633人参加。通过调研发现学习者在晚上和白天学习的比例约为7:3,主要在晚上学习;同时,不论平时或周末,每天上网学习的学习者人数差别不大。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天候的学习支持服务观。这一观点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即使现在的开放教育抑或网络教育,也没能真正实现。但是这一观点应该是正确的,因此,笔者坚持提出了该观点,并发表了论文《远程学习者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8.教学研究底线如何守?

守底线就是要守住教学研究的底线,特别是要守研究论文的底线。当前,网络文献资源非常庞杂,使得一些人没能守住底线而去抄袭他人论文。“君子爱素材,取之要有道”。当下的论文查重系统也逐渐使得论文抄袭变得无所遁形。常见的论文查重系统有知网论文查重;Papereasy查重;维普论文查重;万方论文查重等。

总的说来,教学研究成果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名片,我们应该“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 

最后修改: 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