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一 失业与通货膨胀

重点难点导读

学习任务一 失业与通货膨胀

重点难点导读

       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各国宏观经济中两个重要的问题。各国政府都在努力达到低通货膨胀与低失业的目标。但是,显示却不那么美好。为什么同时达到低通货膨胀与低失业的目标不容易?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对失业和通货膨胀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周期性失业的含义

       你认为什么是失业?没有工作的人都叫失业吗?

       在介绍周期性失业之前,先来了解什么是失业,失业的种类有哪些?

       联合国国际劳工局曾经给失业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失业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工作能力,想工作,而且正在找工作,但是现在仍然没有工作的人。

       失业:指在一定年龄阶段有劳动能力的人,愿意接受收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时所处的状态。

       根据失业的定义,并不是所有没有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如年龄规定以外的无工作者、丧失工作能力者、在校学习的人以及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工作或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等都不记入失业者。

       任何一个经济中,都不可能人人有工作,换言之,在一个社会状态中,有一些人处于失业状态是很正常的。因此在分析时重要的是分清哪些失业是正常的,哪些失业是不正常的。前者是自然失业,后者是周期性失业。

       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在任何动态经济中这种失业都是必然存在的。引起自然失业的原因很多,例如工人嫌工资低,而不愿意工作,劳动力正常移动,工作的季节性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劳动力流动而一起的摩擦性失业和制度原因引起的结构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从整体来看,是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所应付出的代价,不仅正常,而且必要。付出事业的代价换得劳动力的最优配置的结果,从社会来看,利益大于代价。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这种失业是由经济体制原因引起的,例如最低工资法是保护低收入者的政策,有使得社会收入平等化的基本作用。但是在这种制度下,劳动供给增加,企业需求减少,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就是失业。这种制度使一部分不熟悉的工人得到了提高工资的好处,却使得本来可就业的工人失业。

       各国都有自然失业,严重程度不同自然失业率也不同。一个社会要消除的是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当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周期中的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不足,因而厂商的生产规模也缩小,从而导致较为普遍的失业现象。周期性失业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也就是说,人们收入下降,产品需求大幅度下降的行业,周期性失业情况比较严重。

(二)周期性失业的原因

       我们来分析周期性失业的原因。

       1.凯恩斯的解释

       凯恩斯认为,就业水平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在短期内取决于总需求。当总需求不足,国内生产总值达不到充分就业水平时,这种失业就必然产生。凯恩斯用紧缩性缺口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失业的原因。紧缩性缺口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

       凯恩斯把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他认为,决定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决定投资需求的是预期的未来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水平。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定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而消费需求不足。

       投资是为了获得最大纯利润,而这一利润取决于投资预期的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与为了投资而贷款时所支付的利息率。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说明了预期的利润率是下降的,又说明了由于货币需求(即心理上的流动偏好)的存在,利息率的下降有一定的限度,这样预期利润率与利息率越来越接近,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消费需求的不足与投资需求的不足造成了总需求的不足,从而引起了非自愿失业,即周期性失业的存在。

       2.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

       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分析,当实现了宏观经济均衡时,存在三种状态:充分就业均衡、小于充分就业均衡,以及大于充分就业均衡。引起周期性失业的正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如图所示,当总需求为充分就业总需求(ADf)时,ADf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长期总供给曲线(LAS)相交于E0点,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为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经济中不存在失业。如果实际总需求为AD0,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ADf),实际总需求曲线(AD0)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E1点,决定了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为Y0(Y0小于Yf),这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右边,处于一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存在着周期性失业。

       失业的存在是对个人是人力资本的浪费和收入的减少,也成为各类社会问题的来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失业意味着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是实际GDP的减少。美国经济学家奥肯研究了美国失业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他得出的结论是:失业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增长率下降2个百分点,这个结论被成为       奥肯定律       。奥肯定律说明了失业给实际GDP增长所带来的损失。

(三)通货膨胀的含义

       1.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在法定货币流通情况下,货币供给没有物质限制,通货膨胀成为各国都存在的现象。因此通货膨胀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流通的货币超过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现象。从经济表现来看,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一般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全面、持续、大幅度上涨的一种经济状态。

       通货膨胀可以从以下方面解释:

       1)一般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的上涨,而不是指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

       2)价格水平全面的上涨,即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全面上涨,而非具体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或部分地区价格水平的上涨;

       3)价格水平的持续性上涨,而非偶然、短期的价格上涨;

       4)看货币供应量是否过大。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上涨,但起因是货币供给过多,没有货币供给过多的物价上涨也不应属于通货膨胀。

       2.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是用通货膨胀率来确定的,通货膨胀率可以用物价指数来计算。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是表明商品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物价指数一般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即根据某种商品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来确定其价格的加权数的大小。物价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计算物价指数时包括的产品和劳务种类的不同,可以计算出下面两种物价指数:

       1)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利用该指标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例如在2011年我国CPI上升5.4%,则表示我国城乡居民2011年的生活成本比2010年平均上升5.4%,或者说我国城乡居民所拥有的货币资产的实际购买力水平下降了5.12%,如2010年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2011就只能买到94.88元的消费品和服务(按2010年的价格水平衡量的消费品和服务的价值)。所以,CPI最能衡量居民所拥有的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水平的变化,是与居民个人生活最为密切的物价指数。

       2)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简称PPI)。该指标是工业生产产品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在某个时期内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全部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价格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有了物价指数这一概念,可以根据其计算出一定期内物价上升或下降的精确幅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率,所谓通货膨胀率是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Pt和P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例如,把2010年作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中国2011年物价指数为105.4,则2011年通货膨胀率为:

       现在一般用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变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四)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1.综合影响总结

       在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如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如实际工资、实际利息率等)不变。但是,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第二,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第三,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第四,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第五,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刺激产出水平提高,扩大就业,而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抑制产出水平增加,引致失业。

       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

       2.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可以正确预见到的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或者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并不大。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名义工资、名义利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实际工资、实际利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的主要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

       3.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无法正确预期的通货膨胀。此时通货膨胀将影响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相应的经济行为。首先,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其次,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五)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变动关系

       1.反映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变动关系的曲线

       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表示。

       2.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1958年,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研究了1861年----1957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提出了一条用以研究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变成了一条用来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了。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就低;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就高。

       菲利普斯曲线如下图所示。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PC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3.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

一个经济社会首先要确定一个临界点,由此确定一个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组合区域。如果实际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组合在组合区域内,则政策的制定者不采用调节措施,如果在区域之外,则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调节。可以用下同说明这种调节的过程。


 







       上图中,假定当时失业率在5%、通货膨胀率在4%以内时,经济社会被认为是安全的或可以容忍的,这时在图中就得到了一个临界点,即M点,由此形成的一个四边形的区域,称其为安全区域,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如果该经济社会的实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组合将落在安全区域内,则政策制订者无须采取任何措施(政策)调节。如果实际的失业率高于5%时,例如为6%,这时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政策制订者可采取扩张性政策,以提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降低失业率。如果实际的通货膨胀率高于4%,例如达到了5%,该经济社会的失业率仍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经济政策制订者可以采取紧缩性政策,以提高失业率为代价降低通货膨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