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一:国民收入核算

重点难点导读

学习任务一:国民收入核算

重点难点导读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网络上,可以经常见到这样的信息。中国体育明星2011年收入排名:第一名李娜年收入2500万美元,第二名易建联780万美元的,第三名刘翔350万美元,第四名林丹230万美元等等。可见,我们关心一个名人的经济状态时,我们最常关注的是他们的年收入。

        现在我们把国家当做比较的主题,放眼世界。事实上,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哪个国家更有钱,哪些国家是穷国?当你在地图上,或者新闻里听到某个国家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他的经济状态怎么样?

        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以年收入来比较国家呢?国家的年收入又是什么呢?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一个重要的比较指标----GDP。

        案例导入:中国近几年的GDP数据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通过上图,你能知道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9.2%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出的吗?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明,人们就无法对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进行比较以及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有了GDP,我们就知道2011年我国的GDP总量排在世界的第二位,但仅占美国的48%;我国人均GDP为5432美元,仅约为美国的1/9。如果没有GDP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与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理解GDP的概念,可以从一个企业入手:

        案例:一个衬衣生产的流程:种棉---->纺纱---->织布---->制衣---->销售。

        价格的变化是:15---->20---->30---->45---->50。

        到顾客手中就不再出售,由顾客自己消费了。

        (1)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理解GDP的含义,首先要理解的就是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尤其最后的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或者是在以后的生产中作为投入品的产品。

        产出的含义是指增值额(即刨除生产成本外新增加的价值),所以在实际统计GDP时,往往用增值法。

        (2)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用货币衡量。如果一个国家一年只生产10万件衬衣,那么该国的GDP就是500万。

        (3)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计入。

        (4)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卖不掉的算企业的存货投资

        (5)GDP是计算期内(比如2011年)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不能包括在计算期之前生产的产品。比如二手房交易,就不能算入计算期的GDP。

        (6)GDP是一个地域概念。如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工作,创造的收入要计入中国的GDP。

        根据以上的讲解,提问:请您思考,诺基亚在中国的利润是该计入芬兰还是中国的GDP?海尔在美国的利润呢?

        (7)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所导致的价值,所以家庭劳动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8)最重要的关系:产出总是等于收入;产出总是等于支出。

        案例:回到衬衣的例子。产出的价值可以分解为产出过程中各个生产要素的报酬,也就是要素收入。同时,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售价就是购买者的支出额。卖不出去的叫存货投资。

        收入=产出=支出,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精神。

        收入>支出,这叫有效需求不足,在咱们国家经常讲要扩大内需,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收入<支出,这叫通货膨胀,因为要借钱消费了。在咱们国家一般叫经济过热。一般这种时候就要限制银行贷款规模。

        3.人均GDP

        GDP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状况,而人均GDP则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的总体富裕成都和生活水平。

        案例: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GDP和人均GDP

GDP单位:千万美元

        4.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缺陷与不足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它从总体上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但GDP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总量指标,在衡量国家总体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如果盲目地追求和崇拜GDP,将导致社会层面、经济层面中真正需要关注的领域被忽视。

        (1)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

        (2)国内生产总值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及其国民福利

        (3)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是一个"数量”概念,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的质量

        5.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改进

        (一)提出衡量国家财富新标准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社会通常以"国民财富”或"国民收入”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用GDP或国民收入(GNP)指标来衡量一国经济总量及其经济实力。世界银行专家比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两种统计方法之后,于1995年公布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的新标准。新标准将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减去机器折旧和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消耗,计算出一个国家的财产净值。其内容是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本等三个方面计算一个国家财富的总量,然后按美元计算出国家财富的人均水平。显然,人均国家财富指标越高,国家越富,反之,国家越穷。新标准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是一个综合性的、也是能比较全面地衡量一个国家财富状况的总量指标。

        (二)构建福利型GDP

        基于GDP指标在反映国民福利方面的局限性和缺陷,一些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经济福利尺度”和"纯经济福利”等新概念或指标,以对GDP指标的统计项目进行校正和调整。"经济福利尺度”和"纯经济福利”都是反映人们实际福利的指标,其内容是GDP统计还应加上闲暇和地下经济、减去环境破坏和国防开支,以做为反映人们实际福利水平和福利状况的指标。美国经济学家诺德豪斯、托宾和萨缪尔森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分析得出:按人口平均的"经济福利尺度”或"纯经济福利”的增长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因此,为了提高"经济福利尺度”或"纯经济福利”,需要对GDP的增长作出必要的调整,即需要适当放慢GDP的增长速度,以保障国民的福利,而不能以牺牲国民福利为代价追逐GDP的增长。

        (三)建立绿色GDP考核指标

        GDP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的总量指标,由于没有考虑在生产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费所带来的损失,也就是GDP忽略了经济增长时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因而存在重大缺陷。为了弥补GDP的这一缺陷,1997年世界银行设计和推出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将一国经济产出中的能源耗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记录于绿色账户,再将其从GDP中核减,从而形成绿色GDP。由于绿色GDP是在扣除了能源耗费、环境成本之后的国民财富,因而绿色GDP比较真实可靠。如果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则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大,而负面效应也就相应越小;反之,如果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低,则表明一国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越大,而正面效应也就相应越小。绿色GDP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说,启用绿色GDP的指标有利于防患于未然。

  二、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有个笑话。市长到基层工作调研,问村长:你们村的GDP有多少?村长想了半天,面带难色,委屈回答道:要说羊的皮,狗的皮,牛的皮我还有数,但是鸡的皮,实在是太多,不好统计。

        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说明这个重要的经济学术语还不是很普遍地被人接受。其实,GDP并不是那么神秘,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它,个人的一些行为甚至也会影响到GDP。比如,我们早上买早餐,包子的市场价值1元就是GDP的一部分。针对GDP的计算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以下的思考方式进行。

        从收入=产出=支出的公式入手:

        因为总产出等于总支出,所以,可以用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用来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计算GDP;

        因为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所以也可以用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总收入来核算GDP;

        又因为最终产品等于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加之总和,所以还可以用各行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价值增值来核算GDP。这三种核算方法就称为: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

        我们这里简单介绍这三种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1.支出法

        (1)定义

        支出法也叫最终产品法,就是通过核算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算该年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价值。

        (2)在现实生活中,最终产品的使用,除了居民消费外,还包括企业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

        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C):不包括居民购买新建住宅的支出;而是分摊到每年中去。

        ②国内总投资支出(I):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

        ③政府购买支出(G):指各级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在军事设施和物资方面的支出和政府雇员的薪金支出。但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④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X-M):指该国出口额减去进口额之差。表示外国对本国产出的支出。

        用支出法核算GDP,公式为:

        Y =C+I+G+(X-M)

        可以看出,支出法是从需求角度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或者说总需求是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外国对该国产品的净需求。

        2.收入法

        (1)含义

        收入法又叫要素支付法,是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而成也就是从企业成本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了多少最终产品的一种方法。可以从生产者的成本角度来理解收入法的构成。

        (2)收入法核算的GDP应包括的项目:

        ①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

        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佣,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等常常混在一起作为自己的收入。

        ③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末分配利润等。

        ④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包含在企业成本里面,最后通过价格一起转移给消费者。

        ⑤资本折旧。这也是企业生产成本的一部分。

        按收入法计算的GDP:

        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转移支付的含义:有福利性质的各种支出,保险、津贴、失业补助等福利支出;农产品价格补贴等。大部分是政府的行为,也有少部分企业行为。

        3.生产法

        生产法又称部门法,是依据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各部门产值来计算GDP的方法,从生产的角度反映了GDP的来源。由于最终产品的统计困难,所以一般用增加值来计算。

        对第一第二产业来说,增加值=总产出-中间产品;对第三产业来说,按照纯收入计算增加值;科教文卫等非盈利部门按照职工的工资和薪金计算增加值。

        4.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及其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变化的、动态概念。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GDP大幅增长,说明该国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而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其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国民消费能力减弱。这时,该国中央银行有可能以减息来刺激经济,而经济衰退和利率下降,则使该国货币吸引力减弱。可以说,高经济增长率会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涨,而低经济增长率则会造成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1.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指标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包括一系列总量指标和明细账户,从而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全貌。除了上一节我们讲到的GDP外,还有四个指标,分别为:NDP、N1、PI和PDI。那么这些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这节我们将分别讲述。

        (1)国内生产净值(NetDomestic Product,简称NDP),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新增加的产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扣除折旧后的余额。

        所以,得出公式: GDP一折旧=NDP

        (2)国民收入(National lncome,简称N1),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收入,即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的总和扣除间接税净额和对企业转移支付后的余额。需要注意的是,国民收入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国民收入可以代表五个总量等。宏观经济学中有"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里的国民收入都是广义的。当说到五个总量中的国民收入指标时,国民收入是狭义的,即上述的国民收入。

        所以,得出公式:NDP一间接税=NI

        (3)个人收入(英文缩写为PI):即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公式如下:

        NI一公司未分配利润一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十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4)个人可支配收入(英文缩写PD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所以,得出公式:PI一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十储蓄

        另外再加一个指标NNP。

        (5)国民生产净值(简称NNP)

        国民生产净值(NNP)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本国国民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NNP=GNP-固定资产折旧

        2、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净值的关系

        国民收入是根据厂商出售产品得到的价格计算的,而国内生产净值是根据购买者支付的价格计算的。这两种价格是不同的,消费者购买时支付的价格超过厂商得到的价格的差额是间接税。间接税虽由企业交纳,但并不由企业负担,企业把间接税的支出附加在成本上。因此,间接税表现为产品的销售价格与成本(即生产要素的报酬)之间的差额,它不是由生产要素提供的,也不归任何生产要素所有,因而不包括在国民收入之中。政府对企业的补贴可以视为负税,从间接税中扣除。企业的转移支付,比如企业间馈赠礼品,属于收入的转移,不应计人国民收入。

        3、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的关系

         公司利润中包括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和股息。股息必须支付给股东个人,而公司所得税要上缴给政府,未分配利润是留给公司的。社会保险税是企业从工人工资或股东的股息中扣除的必须上缴给政府的部分,不能归生产要素提供者个人所得。还有政府转移支付和利息支出,比如政府对某些居民的补贴、政府支付给居民的公债利息等归个人所得。因此,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和社会保险金,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和政府给居民的利息支出就是个人收入。

         4、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几个概念

        (1)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两者的区别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在进行经济分析时,要注意区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例如,在研究经济增长率时,就要以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依据。这是因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既反映了实际产量的变动,又反映了价格的变动。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只反映产量的变动不反映价格的变动。只有根据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才能准确地反映国内经济的实际增长情况。按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增长率,实际是由于价格水平上升引起的,只有按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增长率,才反映了产量的变动情况。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两者的联系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用英文缩写GNP表示。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在美国的国民收入统计中,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居民,常住本国但未人本国国籍的居民。国民生产总值应该包括以上三类居民在国内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即CDP,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为: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十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一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如果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则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反之,如果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小于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则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在分析开放经济中的国民生产总值时,这两个概念是很重要的。

        (3)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联系

        国内生产总值有助于了解一国的经济水平与市场规模,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有助于了解一国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这两个概念都是很重要的。

        用同一年的人口数量去除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则可以得出当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

        这里所用的人口数量是当年年初与年底的人口数平均值,或者是年中(当年7月1日0时)的人口数。

(四)国民收入的基本恒等关系与循环

        1.两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国民收入的不同核算方式。在此基础上,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恒等关系:投资----储蓄恒等式。

        复习:

        支出法核算的国民收入:GDP=C+I+G+(X-M)

        收入法核算的国民收入: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从生产法、收入法、部门法所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说明国民经济中有一个基本的恒等关系。总支出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总需求,而总收入和总产量代表了社会对最终产品的供给。因此,在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中有一个恒等关系及其循环,即:

        总供给=总需求

        1.假设条件

        (1)社会中只有家庭和厂商两个部门;

        (2)不考虑折旧,没有政府,也就没有企业间接税。

        2.两部门的经济运行方式

        3.解释

        两部门中,从总支出和总收入两个角度来分析国民收入。

        总需求(AD)=消费+投资=C+I

        总供给(AS)=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消费+储蓄=C+S

        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条件,就是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

        AD=AS

        C+I=C+S

        I=S

        也就是两部门的投资储蓄恒等式。

        2.三部门的投资----储蓄恒等式

        三部门中是在两部门的基础上加上了政府部门。政府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参与经济活动。

        解释如下:

        在三部门中,总需求多出了政府购买(G),变成了:

        AD=C+I+G

        从总供给看,各项要素收入中多出了政府的税收这一项,变成了:

        AS=C+S+T

        所以总供给=总需求的均衡条件就可以表示为:

        C+I+G=C+S+T

        推出:

        I=S+(T-G)

        其中T-G是政府储蓄,这就是三部门的投资储蓄恒等式。

        分析得知,等式I=S+(T-G)体现了三部门经济中储蓄(私人储蓄与政府储蓄的总和)与投资之间的恒等关系。

        3.四部门的投资----储蓄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是在三部门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部门。

        从需求看,总需求比三部门多出了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也就是出口X。

        从供给看,总供给多出了国外产品的供给,也就是进口M。用公式表达:

        AD=C+I+G+X;

        AS=C+S+T+M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

        I+G+X=S+T+M

        I=S+(T-G)+(M-X)

        这就是四部门的投资储蓄恒等式。由此看出,四部门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体现了四部门经济中的总储蓄(即私人、政府和国外的储蓄)与投资之间的恒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