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5. 课程单元
为了方便自学,本课程共分成23个“课程单元”,具体安排见表(1)教学内容与进度表。
表(1)教学内容与进度表
单元1 |
认识计算机网络 |
参考学时:1 |
||||||||||||
教学目标 |
1.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特点 2.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3. 掌握OSI和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4. 理解OSI和TCP/IP的区别和联系 |
|||||||||||||
教学内容 |
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定义与功能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 3. OSI与TCP/IP参考模型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 |
|||||||||||||
教学条件 |
课件:认识计算机网络 器材:个人电脑 参考资料:《计算机网络(第7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谢希仁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1.1 |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定义与功能 |
理论理解 参观网络实验室 |
1 |
|||||||||||
任务1.2 |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 演示:总线型、环型、星型拓扑结构 |
理论理解 参观网络实验室 |
||||||||||||
任务1.3 |
讲解:OSI七层参考模型的各自功能、TCP/IP各层的功能,OSI和TCP/IP的区别和联系 演示:OSI和TCP/IP的区别和联系 |
理论理解 |
||||||||||||
作业 |
1. 计算机网络常见有哪几种拓扑结构? 2. TCP/IP与OSI的和层次有哪些功能,他们之间的异同之处在哪里? 3. 为什么要进行分层,为什么要对数据进行封装? |
|||||||||||||
教学反馈 |
各层之间及如何通过上下层进行通信较难理解,逻辑意义上和物理意义上的通信不易理解。 |
|||||||||||||
单元2 |
IPv4子网划分 |
参考学时:2 |
||||||||||||
教学目标 |
1. 掌握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 2. 理解子网掩码的概念 3. 掌握非标准子网划分的方法 4. 理解全0、全1网段的规定和应用 5. 掌握专用地址空间的定义 6. 理解VLSM的概念和应用 7. 掌握CIDR地址汇总的方法 |
|||||||||||||
教学内容 |
1. 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 2. 特殊IP地址 3. 非标准子网划分与掩码 4. VLSM的概念和应用 5. CIDR地址汇总的方法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IPv4子网划分 器材:个人电脑 参考资料:《计算机网络(第7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作者:谢希仁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2.1 |
讲解:讲解IP地址与子网掩码 |
实践:进行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二进制与操作 理解:网络规模与IP地址类别的关系 |
2 |
|||||||||||
任务2.2 |
讲解:1.非标准子网划分与掩码 2.VLSM与CIDR原理 演示:根据主机数目合理划分子网 |
掌握:非标准子网划分 实践:根据多种主机数目划分掩码长度不同的子网 |
||||||||||||
作业 |
一个企业有6个部门,分别有255台主机、254台主机、122台主机、127台主机、15台主机、30台主机,现有一个B类IP地址191.1.0.0/16,请划分子网为这6个部门合理分配IP地址(不考虑扩展性,以最节约IP地址为原则) |
|||||||||||||
教学反馈 |
二进制思想受传统十进制影响,理解略有困难,需多加练习。 |
|||||||||||||
单元3 |
认识IPv6 |
参考学时:2 |
||||||||||||
教学目标 |
1. 掌握IPv6地址的表示方法 2. 了解IPv6地址的分类 3. 了解IPv6地址配置协议、IPv6路由协议 4. 了解IPv6到IPv4过渡技术与IPv6优势 |
|||||||||||||
教学内容 |
1. IPv6地址分类与表示 2. IPv6地址配置协议与IPv6路由协议 3. IPv6到IPv4过渡技术与IPv6优势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认识IPv6 器材:个人电脑 参考资料:《IPv6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3.1 |
讲解:IPv6地址分类与表示 |
掌握:IPv6地址的表示方法 了解:IPv6地址的分类 实践:比较IPv6与IPv4的不同 |
1 |
|||||||||||
任务3.2 |
讲解:IPv6地址配置协议 |
了解:IPv6地址配置协议 实践:比较IPv6地址配置协议与IPv4的DHCP的不同 |
||||||||||||
任务3.3 |
讲解:IPv6路由协议 |
了解:IPv6路由协议 实践:比较IPv6与IPv4的路由协议 |
1 |
|||||||||||
任务3.4 |
讲解:IPv6到IPv4过渡技术与IPv6优势 |
了解:IPv6到IPv4过渡技术与IPv6优势 |
||||||||||||
作业 |
1. IPv6地址分为哪几类,其中单播地址有几种类型? 2. 请列出几种常见的从IPv4至IPv6的过渡技术。 3. 与IPv4相比,IPv6有哪些改变,有哪些优点? |
|||||||||||||
教学反馈 |
与IPv4相比,IPv6单播地址较复杂,不易掌握。 |
|||||||||||||
单元4 |
认识网络设备 |
参考学时:2 |
||||||||||||
教学目标 |
1. 掌握交换机与路由器的作用与工作原理 2. 了解Comware操作系统 3. 了解不同的命令行视图 4. 掌握网络设备常用操作命令 |
|||||||||||||
教学内容 |
1. 交换机与路由器及网络设备操作系统 2. 网络设备命令行与常用命令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认识网络设备 器材:个人电脑、路由器、交换机 模拟器:HCL 参考资料: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文档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4.1 |
讲解:交换机与路由器及网络设备操作系统 |
掌握:交换机与路由器的作用与工作原理 了解:Comware操作系统 实践:接入网络设备命令行界面 |
1 |
|||||||||||
任务4.2 |
讲解、演示:网络设备命令行与常用命令 |
了解:命令行视图 掌握:网络设备常用操作命令 实践:执行网络设常用命令 |
1 |
|||||||||||
作业 |
1. 交换机、网桥、中继器、集线器的区别和联系? 2. 交换机和路由器有几种接入方式? 3. 交换机和路由器的视图有那些,分别有什么配置命令? |
|||||||||||||
教学反馈 |
二层隔离与三层互通的概念不太容易拎得清;涉及到多种视图不容易分清 |
|||||||||||||
单元5 |
访问网络设备的命令行界面 |
参考学时:1 |
||||||||||||
教学目标 |
1. 学会使用Console口本地访问设备 2. 了解通过AUX口远程访问设备 3. 掌握通过Telnet与SSH方式远程访问设备 |
|||||||||||||
教学内容 |
1. Console口本地连接访问命令行界面 2. AUX口连接远程访问命令行界面 3. Telnet远程访问命令行界面 4. SSH远程访问命令行界面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访问网络设备的命令行界面 器材:个人电脑、路由器、交换机 模拟器:HCL 参考资料: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文档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5.1 |
讲解、示范:使用Console口本地连接访问命令行界面 |
实践:使用Console口本地访问设备 |
1 |
|||||||||||
任务5.2 |
讲解:AUX口连接远程访问命令行界面 |
了解:通过AUX口远程访问设备 |
||||||||||||
任务5.3 |
讲解、示范:使用Telnet远程访问命令行界面 |
实践:通过Telnet方式远程访问设备 |
||||||||||||
任务5.3 |
讲解、示范:使用SSH远程访问命令行界面 |
实践:通过SSH方式远程访问设备 |
||||||||||||
作业 |
1. Telnet方式远程访问设备的三种方式(None、Password、Scheme)在什么场景下使用较为合适,各有什么优缺点? 2. SSH方式远程访问设备与telnet方式哪个更安全? |
|||||||||||||
教学反馈 |
Console方式与SSH/Telnet方式的接线方式需明确。 |
|||||||||||||
单元6 |
管理网络设备文件 |
参考学时:2 |
||||||||||||
教学目标 |
1. 了解网络设备文件系统的作用与操作方法 2. 掌握文件保存、擦除、备份与恢复的操作 3. 掌握配置文件的管理 4. 掌握网络设备软件的升级等操作方法 5. 掌握用FTP和TFTP传输系统文件的方法 |
|||||||||||||
教学内容 |
1. 网络设备文件系统及文件操作 2. 配置文件与启动文件管理 3. 网络设备文件上传与下载及维护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管理网络设备文件 器材:个人电脑、路由器、交换机 模拟器:HCL 参考资料: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文档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6.1 |
讲解:网络设备文件系统及文件操作 |
了解:网络设备文件系统的作用与操作方法 实践:文件保存、擦除、备份与恢复 |
1 |
|||||||||||
任务6.2 |
讲解、演示:配置文件与启动文件管理 |
实践:通过命令保存、备份、擦除、恢复、查看配置文件;通过命令指定启动配置文件 |
||||||||||||
任务6.3 |
讲解、演示:网络设备文件上传与下载及维护 |
实践:升级网络设备软件;使用FTP和TFTP传输系统文件 |
1 |
|||||||||||
作业 |
完成TFTP上传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 |
|||||||||||||
教学反馈 |
传输系统文件时使用参数多、步骤复杂,熟练掌握不容易。 |
|||||||||||||
单元7 |
学习网络的基本调试 |
参考学时:2 |
||||||||||||
教学目标 |
1. 掌握使用ping命令检查网络连通性 2. 掌握使用tracert命令探查网络路径 3. 熟悉debugging等调试命令的基本使用方法 4. 学会综合运用ping、tracert、debugging等命令进行连通性测试与基本的协议调试、故障排除 |
|||||||||||||
教学内容 |
1. 测试网络连通性 2. 系统调试 3. 网络调试实训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学习网络的基本调试 器材:个人电脑、路由器、交换机 模拟器:HCL 参考资料: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手册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7.1 |
讲解、演示:网络连通性测试 |
实践:使用ping命令检查网络连通性;使用tracert命令探查网络路径 观察:Ping\tracert命令报文经过的路径 |
1 |
|||||||||||
任务7.2 |
讲解、演示:系统调试 |
理解:调试开关与调试信息输出的控制关系 实践:使用debugging等调试命令 |
||||||||||||
任务7.3 |
讲解、演示:ping、tracert、debugging等命令综合运用 |
实践:综合运用ping、tracert、debugging等命令进行连通性测试与基本的协议调试、故障排除 观察:ping、tracert的差异 |
1 |
|||||||||||
作业 |
1. “ping”命令检测网络连通性时,提示“超时”和“目标不可达”所表达的信息有何不同? 2. 如果网络连通性存在问题,如何结合“ping”与“tracert”命令快速查找故障点? |
|||||||||||||
教学反馈 |
“ping”与“tracert”命令使用场景有所不同,综合运用查找故障点是个难点。 |
|||||||||||||
单元8 |
利用VLAN技术划分局域网 |
参考学时:3 |
||||||||||||
教学目标 |
1. 了解广播域,掌握VLAN技术划分局域网的原理,了解VLAN的类型 2. 掌握基于端口的VLAN划分方法 3. 了解802.1Q与标准以太网帧格式 4. 掌握VLAN端口对数据帧的处理方法 5. 掌握VLAN配置命令 6. 学会VLAN的划分与配置 7. 学会利用Hybrid类型端口配置服务器网络 |
|||||||||||||
教学内容 |
1. 广播域与VLAN产生背景 3. 802.1Q VLAN与以太网帧格式 4. VLAN端口对数据帧的处理 5. VLAN配置 6. VLAN划分与配置实训 7. 服务器网络的Hybrid配置实训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利用VLAN技术划分局域网 器材:个人电脑、交换机 模拟器:HCL 参考资料:交换机配置手册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8.1 |
讲解:广播域与VLAN产生背景 演示:广播数据的传输与广播域 |
了解:广播域 掌握:VLAN技术划分局域网的原理 |
2 |
|||||||||||
任务8.2 |
讲解:VLAN划分方法 |
了解:VLAN的类型 掌握:基于端口的VLAN划分方法 |
||||||||||||
任务 8.3 |
讲解:802.1Q VLAN与以太网帧格式 |
了解:802.1Q与标准以太网帧格式 |
||||||||||||
任务 8.4 |
讲解:VLAN端口对数据帧的处理 |
掌握:VLAN端口对数据帧的处理方法 |
||||||||||||
任务 8.5 |
讲解、示范:VLAN配置 |
掌握:VLAN配置命令 |
||||||||||||
任务 8.6 |
VLAN划分与配置实训 |
实践:学会VLAN的划分与配置 |
1 |
|||||||||||
任务 8.7 |
服务器网络的Hybrid配置实训 |
实践:学会利用Hybrid端口类型配置服务器网络 |
||||||||||||
作业 |
完成小VLAN划分与配置实训配置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 |
|||||||||||||
教学反馈 |
在接收和发送数据包时,不同类型端口对数据的处理过程不易掌握。 |
|||||||||||||
单元9 |
利用生成树协议解决二层网络环路并实现负载分担 |
参考学时:4 |
||||||||||||
教学目标 |
2. 理解生成树协议的工作原理 3. 了解BPDU报文处理过程 4. 掌握生成树形成过程 5. 理解生成树的拓扑变化以及快速生成树的改进 6. 理解多生成树协议(MSTP)的工作原理 7. 掌握生成树协议的配置命令 8. 学会配置生成树协议消除网络环路并实现负载分担 |
|||||||||||||
教学内容 |
1. STP的作用与原理 2. BPDU报文接收与处理、生成树形成过程 3. 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与多生成树协议(MSTP) 4. STP/RSTP/MSTP的配置 5. 配置生成树协议消除网络环路并实现负载分担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利用生成树协议解决二层网络环路并实现负载分担 器材:个人电脑、交换机 参考资料:交换机配置手册 模拟器:HCL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9.1 |
讲解:STP的作用与原理 演示:二层环路中报文复制与MAC地址表振荡现象 |
了解:生成树协议的产生背景 理解:生成树协议的工作原理 |
2 |
|||||||||||
任务9.2 |
讲解并演示:BPDU报文接收与处理、生成树形成过程 |
了解:BPDU报文处理过程 掌握:生成树构造过程 |
||||||||||||
任务9.3 |
讲解: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 |
理解:生成树的拓扑变化以及快速生成树的改进 |
||||||||||||
任务9.4 |
讲解:多生成树协议(MSTP) 演示:多生成树结构 |
理解:多生成树协议(MSTP)的工作原理 |
||||||||||||
任务9.5 |
讲解、示范:STP/RSTP/MSTP的配置 |
掌握:生成树协议的配置命令 |
1 |
|||||||||||
任务9.4 |
生成树配置实训 |
实践:学会配置生成树协议消除网络环路并实现负载分担 |
1 |
|||||||||||
作业 |
完成负载分担的MSTP配置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 |
|||||||||||||
教学反馈 |
MSTP协议的工作原理理解有难度,域配置激活易被忽略。 |
|||||||||||||
单元10 |
参考学时:2 |
|||||||||||||
教学目标 |
2. 掌握链路聚合对聚合端口的要求 3. 掌握链路聚合的配置 4. 学会利用链路聚合扩展链路带宽,实现链路的备份与流量的负载分担 |
|||||||||||||
教学内容 |
1. 链路聚合作用与分类 2. 链路聚合的配置与信息查看 3. 利用链路聚合扩展链路带宽,实现链路的备份与流量的负载分担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利用链路聚合技术实现带宽扩展、链路备份与负载分担 器材:个人电脑、交换机 参考资料:交换机配置手册 模拟器:HCL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10.1 |
讲解:链路聚合作用与分类 演示:链路聚合接线方式 |
掌握:链路聚合的作用;链路聚合对聚合端口的要求 |
1 |
|||||||||||
任务10.2 |
讲解、示范:链路聚合的配置与信息查看 |
掌握:链路聚合的配置命令 |
||||||||||||
任务10.3 |
链路聚合配置实训 |
实践:学会利用链路聚合扩展链路带宽,实现链路的备份与流量的负载分担 |
1 |
|||||||||||
作业 |
完成链路聚合配置任务并撰写实训报告。 |
|||||||||||||
教学反馈 |
在链路聚合配置中,链路聚合对端口要求易被忽略。 |
|||||||||||||
单元11 |
参考学时:1 |
|||||||||||||
教学目标 |
2. 掌握路由表各字段的意义 3. 理解路由表的工作原理 4. 熟悉路由的来源与路由选择的标准 5. 掌握路由表查看命令 |
|||||||||||||
教学内容 |
1. 路由的定义 2. 路由表的结构、字段 3. 路由选择原则 4. 路由查看命令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认识IP路由与路由表 器材:个人电脑、路由器 参考资料:路由器配置手册 模拟器:HCL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11.1 |
讲解:路由的概念 |
理解:理解路由的概念 |
1 |
|||||||||||
任务11.2 |
演示:路由表的结构 讲解:路由表的结构与路由选择原则 |
阅读路由表,熟悉路由表各字段的意义、路由的来源;理解路由表的工作原理 掌握:路由的选择标准 |
||||||||||||
任务11.3 |
讲解、演示:路由的查看命令 |
掌握:路由表查看命令 实践:使用路由查看命令查看路由表 |
||||||||||||
作业 |
假如路由器接收到去往同一目标网段的多条路由信息,它是如何取舍的? |
|||||||||||||
教学反馈 |
路由的选择标准不易掌握。 |
|||||||||||||
单元12 |
实现VLAN间通信 |
参考学时:2 |
||||||||||||
教学目标 |
1. 理解多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的方法 2. 掌握单臂路由的原理与配置方法 3. 理解三层交换机VLAN接口的概念 4. 学会配置VLAN接口作为网关 |
|||||||||||||
教学内容 |
1. 多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 2. 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 3. 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通信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利用链路聚合技术实现带宽扩展、链路备份与负载分担 器材:个人电脑、交换机 参考资料:交换机配置手册 模拟器:HCL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12.1 |
讲解、演示:多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 |
实践:利用多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 |
1 |
|||||||||||
任务12.2 |
讲解、演示: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 |
实践:利用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通信 |
||||||||||||
任务12.3 |
讲解、演示: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通信 |
实践:利用三层交换机VLAN接口实现VLAN间通信 |
1 |
|||||||||||
作业 |
属于两个不同VLAN的计算机进行通信时,数据帧上的标签是如何变化的,它们的报文如何通过网关进行转发的? |
|||||||||||||
教学反馈 |
二、三层数据的转发过程不易被理解。 |
|||||||||||||
单元13 |
配置静态路由与静态缺省路由 |
参考学时:2 |
||||||||||||
教学目标 |
1. 理解静态路由的优缺点,了解其应用场景 2. 掌握静态路由与静态缺省路由的配置 3. 了解路由环的产生原因 4. 学会利用静态缺省(默认)路由转发报文 |
|||||||||||||
教学内容 |
1. 静态路由与静态缺省路由 2. 路由自环 3. 静态路由和静态缺省路由配置实训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配置静态路由与静态缺省路由 器材:个人电脑、路由器 参考资料:路由器配置手册 模拟器:HCL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13.1 |
讲解:静态路由与静态缺省路由 |
理解:静态路由的优缺点,了解其应用场景 实践:配置静态路由与静态缺省路由 |
1 |
|||||||||||
任务13.2 |
讲解、演示:路由自环 |
了解:路由环的产生原因 实践:配置路由自环 观察:路由环中报文传递过程 |
||||||||||||
任务13.3 |
讲解、演示:利用静态缺省(默认)路由转发报文 |
实践:利用静态缺省(默认)路由转发报文 |
1 |
|||||||||||
作业 |
二层环路与三层环路中被循环转发数据最终归宿有何不同? |
|||||||||||||
教学反馈 |
静态缺省路由在工程中的应用需掌握! |
|||||||||||||
单元14 |
认识动态路由协议 |
参考学时:2 |
||||||||||||
教学目标 |
1. 了解动态路由的优缺点、应用场景,以及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的不同之处 2. 掌握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 3. 了解网络中的自治系统 4. 了解动态路由协议的分类 5. 了解动态路由中路由环路解决方法 6. 掌握路由引入的概念及其用途 |
|||||||||||||
教学内容 |
1. 动态路由协议工作原理与基本概念 2. 动态路由协议的环路 3. 路由引入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认识动态路由协议 器材:个人电脑、路由器 参考资料:路由器配置手册 模拟器:HCL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14.1 |
讲解:动态路由协议工作原理与基本概念 |
了解:动态路由与静态路由的不同、自治系统 掌握: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分类 |
2 |
|||||||||||
任务14.2 |
讲解、演示:动态路由协议的环路 |
观察路由环路 熟悉动态路由环路解决方法 |
||||||||||||
任务14.3 |
讲解:路由引入 演示:路由引入过程 |
掌握路由引入的用途 |
||||||||||||
作业 |
1.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与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它们分别应用于什么场景? 2. 路由引入(路由重分布)的作用是什么? |
|||||||||||||
教学反馈 |
对路由引入方向需要重点讲解!注意直连路由的引入! |
|||||||||||||
单元15 |
RIP协议搭建小型局域网 |
参考学时:3 |
||||||||||||
教学目标 |
1. 熟悉RIP协议的优缺点及其应用场景 2. 掌握RIP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 3. 重点掌握RIP协议的基本配置命令、基本调试命令及调试方法 4. 学会利用RIP协议搭建小型局域网 |
|||||||||||||
教学内容 |
1. RIP协议的特点与版本 2. RIP协议工作原理 3. RIP协议的配置与调试 4. RIP协议搭建小型局域网实训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RIP协议搭建小型局域网 器材:个人电脑、路由器、交换机 参考资料: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手册 模拟器:HCL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15.1 |
讲解:RIP协议的特点与版本 |
熟悉:RIP协议的优缺点及其应用场景 |
1 |
|||||||||||
任务15.2 |
讲解、展示:RIP协议工作原理 |
观察:RIP协议工作过程 掌握:RIP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 |
||||||||||||
任务15.3 |
讲解、演示:RIP协议的配置与调试 |
观看:RIP协议的配置与调试 掌握:RIP协议的基本配置命令、基本调试命令及调试方法 |
1 |
|||||||||||
任务15.4 |
讲解、演示:RIP协议搭建小型局域网 |
实践:学会利用RIP协议搭建小型局域网 |
1 |
|||||||||||
作业 |
完成RIP协议搭建小型局域网实训并撰写实验报告。 |
|||||||||||||
教学反馈 |
RIP协议只可以声明(network)自己拥有的网段。OSPF协议也一样。 |
|||||||||||||
单元16 |
参考学时:4 |
|||||||||||||
教学目标 |
2. 掌握OSPF路由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 3. 重点掌握OSPF协议的基本配置命令、基本调试命令及调试方法 4. 学会利用OSPF协议搭建小型局域网 5. 重点学习利用OSPF与RIP路由协议混合搭建企业网 |
|||||||||||||
教学内容 |
1. OSPF协议的概念与基本工作原理 2. OSPF协议的配置与调试 3. OSPF协议搭建企业网 4. OSPF与RIP协议混合搭建企业网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OSPF与RIP协议混合搭建企业网 器材:个人电脑、路由器、交换机 参考资料: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手册 模拟器:HCL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16.1 |
讲解:OSPF协议的概念与基本工作原理 演示:OSPF协议工作过程 |
熟悉:OSPF路由协议的特点、应用场景 观察:OSPF协议工作过程 掌握:OSPF路由协议工作原理 |
1 |
|||||||||||
任务16.2 |
讲解、演示: OSPF协议的配置与调试 |
观看:OSPF协议的配置与调试过程 掌握:OSPF协议配置、调试命令及调试方法 |
1 |
|||||||||||
任务16.3 |
讲解、演示:利用OSPF协议搭建企业网 |
观看、实践:利用OSPF协议搭建小型局域网 |
1 |
|||||||||||
任务16.4 |
讲解、演示:利用OSPF与RIP协议混合搭建企业网(路由引入) |
观看、实践:利用OSPF与RIP协议混合搭建企业网 |
1 |
|||||||||||
作业 |
完成OSPF与RIP协议混合搭建企业网实训并撰写实训报告。 |
|||||||||||||
教学反馈 |
注意OSPF与RIP协议之间的路由引入,以及动态路由协议中的缺省路由的发布。 |
|||||||||||||
单元17 |
参考学时:3 |
|||||||||||||
教学目标 |
2. 理解VRRP协议的工作原理 3. 重点掌握VRRP协议的配置、基本调试命令及调试方法 4. 学会利用VRRP技术对网关设备进行备份 |
|||||||||||||
教学内容 |
1. VRRP技术作用与基本工作原理 2. VRRP的配置与调试 3. 利用VRRP技术对网关设备进行备份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利用VRRP协议实现网关备份 器材:个人电脑、路由器、交换机 参考资料: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手册 模拟器:HCL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17.1 |
讲解:VRRP技术作用与基本工作原理 展示:VRRP工作过程 |
熟悉:VRRP协议的应用场景 观察:VRRP工作过程 理解:VRRP工作原理 |
1 |
|||||||||||
任务17.2 |
讲解、演示:VRRP的配置与调试 |
观看、实践:VRRP协议的配置、基本调试命令及调试方法 |
1 |
|||||||||||
任务17.3 |
讲解、演示:利用VRRP技术对网关设备进行备份 |
观看、实践:利用VRRP技术对网关设备进行备份 |
1 |
|||||||||||
作业 |
完成多备份组负载分担VRRP配置实训并撰写实训报告。 |
|||||||||||||
教学反馈 |
||||||||||||||
单元18 |
参考学时:2 |
|||||||||||||
教学目标 |
2. 了解ACL分类 3. 掌握基本ACL与高级ACL的配置与调试 4. 了解包过滤与ASPF的不同,理解ASPF的功能与基本原理 5. 重点学会配置并使用基本ACL与高级ACL进行包过滤 6. 了解ACL配置原则 |
|||||||||||||
教学内容 |
1. ACL与包过滤的概念与原理 2. ACL包过滤配置与调试 3. 介绍包过滤与ASPF技术 4. ACL包过滤配置实训 5. ACL包过滤配置总结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利用访问控制列表(ACL)进行包过滤 器材:个人电脑、路由器、交换机 参考资料: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手册 模拟器:HCL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18.1 |
讲解:ACL与包过滤的概念与原理 |
掌握:ACL包过滤的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ACL分类、二层ACL与用户自定义ACL |
1 |
|||||||||||
任务18.2 |
讲解、演示:ACL包过滤配置与调试 |
观看、实践:基本ACL与高级ACL的配置与调试 |
||||||||||||
任务18.3 |
介绍:包过滤与ASPF技术 |
了解:包过滤与ASPF的不同 理解:ASPF的功能与基本原理 |
||||||||||||
任务18.4 |
讲解、演示:使用基本与高级ACL进行包过滤 |
实践:学会配置并使用基本ACL与高级ACL进行包过滤 |
1 |
|||||||||||
任务18.5 |
总结ACL包过滤配置 |
熟悉:ACL配置原则 |
||||||||||||
作业 |
完成ACL包过滤配置实训并撰写实验报告。 |
|||||||||||||
教学反馈 |
ACL缺省处理方式的选择是难点;ACL的布放位置选择是难点。 |
|||||||||||||
单元19 |
参考学时:4 |
|||||||||||||
教学目标 |
2. 了解不同NAT技术的应用场景 3. 了解NAT ALG 4. 掌握静态NAT、动态NAT的配置 5. 重点掌握NAPT、EasyIP和NAT Server的配置 |
|||||||||||||
教学内容 |
1. NAT技术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2. NAT的配置与调试 3. NAT ALG 4. 配置并使用NAT技术实现公、私网的隔离与通信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利用NAT技术实现内外网互联 器材:个人电脑、路由器、交换机 参考资料: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手册 模拟器:HCL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19.1 |
讲解:NAT技术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
掌握:NAT的基本原理 了解:不同NAT技术的应用场景 |
3 |
|||||||||||
任务19.2 |
讲解、演示:NAT的配置与调试 |
观看、实践:静态NAT、动态NAT的配置;NAPT、EasyIP和NAT Server的配置 |
||||||||||||
任务19.3 |
介绍:NAT ALG |
了解:NAT ALG |
||||||||||||
任务19.4 |
讲解、演示:配置并使用NAT技术实现公、私网的隔离与通信 |
实践:配置并使用NAT技术实现公、私网的隔离与通信 |
1 |
|||||||||||
作业 |
完成EasyIP和NAT Server配置实训并撰写实验报告。 |
|||||||||||||
教学反馈 |
NAT中使用的ACL只需要规定哪些报文允许进行NAT,而并未与防火墙联动。 |
|||||||||||||
单元20 |
参考学时:2 |
|||||||||||||
教学目标 |
2. 重点掌握GRE VPN的基本配置 3. 学会利用GRE VPN技术搭建异地局域网 4. 初步了解L2TP和IPSec技术 |
|||||||||||||
教学内容 |
1. VPN概念、分类与工作原理 2. GRE VPN的配置与调试 3. 利用GRE VPN搭建异地局域网 4. L2TP和IPSec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利用VPN技术组建异地局域网 器材:个人电脑、路由器、交换机 参考资料: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手册 模拟器:HCL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20.1 |
讲解:VPN概念、分类与工作原理 |
掌握:VPN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
2 |
|||||||||||
任务20.2 |
讲解、演示:GRE VPN的配置与调试 |
观看、实践:GRE VPN的配置与调试 |
||||||||||||
任务20.3 |
讲解、演示:利用GRE VPN搭建异地局域网 |
实践:学会利用GRE VPN搭建异地局域网 |
||||||||||||
任务20.4 |
介绍:L2TP和IPSec |
了解:L2TP和IPSec技术 |
||||||||||||
作业 |
完成GRE VPN配置实训并撰写实验报告。 |
|||||||||||||
教学反馈 |
隧道接口地址、隧道源和目的端地址的概念易被混淆。 |
|||||||||||||
单元21 |
参考学时:2 |
|||||||||||||
教学目标 |
2. 掌握广域网的连接类型 3. 掌握PPP协议的基本原理及配置 4. 熟悉HDLC协议的基本原理及配置 5. 理解帧中继的地址映射、子接口等基本概念 6. 掌握帧中继的基本配置 |
|||||||||||||
教学内容 |
1. 广域网基本概念与采用的协议 2. PPP协议及其配置与调试 3. HDLC协议的原理与配置 4. FR协议及其配置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认识广域网协议 器材:个人电脑、路由器、交换机 参考资料: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手册 模拟器:HCL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21.1 |
讲解:广域网基本概念与采用的协议 |
理解: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掌握:广域网的连接类型 |
1 |
|||||||||||
任务21.2 |
讲解、演示:PPP协议及其配置与调试 |
掌握:PPP协议的基本原理 观看、实践:PPP协议的配置 |
||||||||||||
任务21.3 |
讲解、演示:HDLC协议的原理与配置 |
熟悉:HDLC协议的基本原理及配置 |
1 |
|||||||||||
任务21.4 |
讲解、演示:FR协议及其配置 |
理解:FR地址映射、子接口等概念 掌握:帧中继的基本配置 |
||||||||||||
作业 |
1. PAP和CHAP对密码的管理有何不同?适用的场景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2. 帧中继地址映射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什么是子接口? |
|||||||||||||
教学反馈 |
PAP和CHAP认证是难点。 |
|||||||||||||
单元22 |
参考学时:2 |
|||||||||||||
教学目标 |
2. 掌握xDSL接入技术 3. 了解DDN、ISDN、PSDN、帧中继、Cable Modem接入技术 |
|||||||||||||
教学内容 |
1. PON接入技术 2. DDN(数字数据网)接入 3. ISDN与B-ISDN接入 4. 分组交换数据网(PSDN)接入 5. 帧中继(Frame Relay)接入 6. 数字用户线路xDSL接入 7. 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接入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解广域网接入技术 器材:个人电脑、路由器、交换机 参考资料: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手册 模拟器:HCL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22.1 |
讲解:PON接入技术 |
掌握:PON接入技术 |
1 |
|||||||||||
任务22.2 |
介绍:DDN(数字数据网)接入 |
了解:DDN(数字数据网)接入 |
1 |
|||||||||||
任务22.3 |
介绍:ISDN与B-ISDN接入 |
了解:ISDN接入 |
||||||||||||
任务22.4 |
介绍:PSDN接入 |
了解:PSDN接入 |
||||||||||||
任务22.5 |
介绍:帧中继(FR)接入 |
了解:帧中继接入 |
||||||||||||
任务22.6 |
讲解:数字用户线路xDSL接入 |
掌握:xDSL接入 |
||||||||||||
任务22.7 |
介绍:Cable Modem接入 |
了解:Cable Modem接入 |
||||||||||||
作业 |
1. PON网络包括哪几部分,功能是什么? 2. GPON与EPON的异同点、优缺点是什么? |
|||||||||||||
教学反馈 |
理解PON网络各部分的具体功能是难点! |
|||||||||||||
单元23 |
参考学时:4 |
|||||||||||||
教学目标 |
2. 学会综合运用VLAN技术、MSTP与链路聚合技术、VRRP技术、动态与静态缺省路由、VPN技术、ACL与NAT技术搭建企业网 |
|||||||||||||
教学内容 |
1. 描述企业组织机构与业务 2. 网络详细规划与设计 3. 网络配置与测试 4. 串讲整门课 |
|||||||||||||
教学方法 |
理论教学+演示+学生操作 |
|||||||||||||
教学条件 |
课件:网络规划与设计综合实训 器材:个人电脑、路由器、交换机 参考资料: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手册 模拟器:HCL |
|||||||||||||
教学过程 |
任务 |
教师活动设计 |
学生活动设计 |
时间安排 |
||||||||||
任务23.1 |
讲解:企业组织机构与业务描述 |
熟悉企业架构与业务,用专业眼光对其进行描述 |
1 |
|||||||||||
任务23.2 |
介绍、监控:网络规划与设计 |
学会根据企业架构与业务需求设计网络:设计内网结构、划分VLAN、选择路由协议与访问控制策略、设计服务器网络、设计VPN |
||||||||||||
任务23.3 |
支援:网络配置与测试 |
学会综合运用各种网络互联技术,掌握其配置与调试 |
2 |
|||||||||||
任务23.4 |
评价学生的方案设计与实施,串讲整门课 |
全面的理解网络设计过程,灵活运用各项技术 |
1 |
|||||||||||
作业 |
完成综合实训并提交报告、制作PPT并进行方案讲解。 |
|||||||||||||
教学反馈 |
综合实训运用了各项技术,对网络配置过程进行排错是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