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图书打印图书

学习任务二:国民收入决定及其模型

 

站点: 广开网络教学平台
课程: 经济学基础
图书: 学习任务二:国民收入决定及其模型
打印: 访客用户
日期: 2024年09月22日 星期日 20:34

学习唤起

学习任务二:国民收入决定及其模型

学习唤起

亲爱的布鲁斯特:

        错处不在于我们的生辰八字--而在于我们自己。

                                                                                         --威廉·莎士比亚

        短期中,经济有时高涨,有时衰退,有时有通货膨胀,有时有失业。经济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也不在于"生辰八字”,而在于"我们自己”。这就是说,要从经济体系内来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决定宏观经济状况的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经济学家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来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的决定,因此,这一模型就是分析短期宏观经济状况与问题的基本工具。我们这一章就要分析国民收入决定及其模型。

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二:国民收入决定及其模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乘数原理;

        2、理解IS-LM模型工具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变动分析;

        3、理解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能力目标:

        1、能运用IS-LM模型工具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变动进行分析;

        2、能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学习框架图

学习任务二:国民收入决定及其模型

学习框架图

重点难点导读

学习任务二:国民收入决定及其模型

重点难点导读

(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假设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根据均衡价格和产量决定的一般原理,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与价格水平是由总需求与总供给来决定的。

        均衡国民收入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凯恩斯认为,在短期中,总供给可以自发的适应总需求,即总需求决定总供给,由此决定均衡国民收入。为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我们先从分析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开始。为此需要先作如下假设:

        第一,潜在的国民收入,即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是不变的;

        第二,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即总供给可以随总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三,价格水平是既定的;

        第四,利息率水平既定;


        第五,投资水平既定。


(二)两部门经济下的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总需求(AD,Aggregate Demand)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整个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总需求包括消费支出(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NX),即AD=C+I+G+NX。而消费和投资是总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本节介绍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是假定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即两部门经济下的国民收入决定问题。所以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总需求主要由消费支出与投资组成。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如图所示,纵轴P表示物价水平,横轴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AD为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当物价水平从P1下降到P2时,GDP从Y1增加到Y2。

        两部门经济中的总需求包括家庭消费的需求(消费)和企业的投资需求(投资)。消费和投资都与物价水平相关。

        经济学家用财产效应来解释消费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财产效应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又称庇古财产效应,它说明物价水平如何通过对财产的影响来影响消费。人们持有的财产可以分为名义财产与实际财产。名义财产是用货币数量表示的财产,实际财产是用货币的购买力表示的财产。这两种财产与物价水平相关,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实际财产=名义财产/物价水平。例如,如果名义财产为150亿,当物价水平为100时,实际财产也为150亿。如果物价水平为150,则实际财产仅为100亿。这表明,在名义财产既定时,物价水平越低,实际财产越多;物价水平越高,实际财产越少。实际财产决定人们的消费支出,实际财产越多,人们的消费支出越多;实际财产越少,人们的消费支出越少。这样,财产效应就是,在名义财产既定时,物价水平下降,实际财产增加,消费者信心提高,消费增加。物价水平与消费支出反方向变动。

        物价水平(↑)→实际财产(↓)→消费(↓)→总需求(↓)。

        投资支出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利率效应来解释。利率效应是凯恩斯提出的,又称凯恩斯利率效应,它说明物价水平如何通过对利率的影响来影响投资。货币分为名义货币与实际货币,名义货币用货币单位表示;实际货币用货币的购买力表示,这两种货币与物价水平相关,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实际货币=名义货币/物价水平。例如,如果名义货币量为150亿元,当物价水平为100时,实际货币也是150亿。如果物价水平为150,则实际货币仅为100亿元。这表示,在名义货币既定时,物价水平越低,实际货币越多;物价水平越高,实际货币越少。经济中的利率是由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决定的,当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就决定了市场均衡利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变动都会影响利率。当货币需求不变时,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利率影响投资。这是因为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纯利润最大化,纯利润是总利润减去成本,投资的成本是利息。在总利润为既定时,利率上升,利息增加,纯利润减少,投资减少;利率下降,利息减少,纯利润增加,投资增加。这样,利率效应就是,在名义货币既定时,物价水平下降,实际货币增加,即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物价水平与投资之间反方向变动。

        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减少(↓)→总需求(↓)。

(三)消费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1、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是反映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决定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收入、财产、利率、收入分布等。其中收入是最根本的因素。因此,消费函数实质上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同方向变动,即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收入减少,消费减少。如果以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C= C (Y)

凯恩斯将消费分为"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凯恩斯消费函数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C= C (Y) =a+bY

        "a”表示自发消费,是指不受收入影响以及本能消费需要所形成的消费,如维持生存的衣、食、住等方面的开支。

        "bY”表示引致消费,是指受收入因素和边际消费倾向影响所形成的消费。除了收入,引致消费的大小很大程度取决与边际消费倾向。

        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所占的比率。我们以"b”表示,即b=MPC=△C/△Y 。由于,当收入增加时,人们的消费也将随着增加,这就决定了△C/△Y>0。但人们消费的增加量又小于收入的增加量,即人们一般不会把所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所以△C/△Y<1。实际上,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例如,收入由1000亿元增加到1200亿元,增加的收入(△Y)为200亿元,消费支出从600亿元增加到700亿元,增加的消费(△C)为100亿元,边际消费倾向MPC为100亿/200亿=0.5。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概念为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平均消费倾向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例如,收入为1000亿元,消费支出为600亿元,平均消费倾向APC为600亿/1000亿=0.6。

        2、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主要反映收入与储蓄之间的依存关系,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即收入增加,储蓄增加,收入减少,储蓄减少。如果以S代表储蓄,Y代表收入,储蓄函数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a为自发储蓄;(1-b)Y也被称为引致储蓄;1-b为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入所占的比率,即MPS=△S/△Y,边际储蓄倾向是反映收入与储蓄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储蓄倾向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由于全部的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以及增加的全部收入分为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储蓄,因此:

        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总收入,即C(Y)+S(Y)=Y;

        第二,平均消费倾向(APC)与平均储蓄倾向(APS)之和为1,即APC+APS=1;

        第三,边际消费倾向(MPC)与边际储蓄倾向(MPS)之和也为1,即MPC+MPS=1。

        在上例中,平均消费倾向为0.6,平均储蓄倾向就是0.4。增加的收入中减去增加的消费就是增加的储蓄,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为0.5,边际储蓄倾向也是0.5。

(四)乘数理论

        总需求增加100亿元是不是实际GDP也正好增加100亿元?经济学家用乘数原理说明总需求变动与实际GDP变动之间的关系,而且,强调了乘数一定大于1。

        乘数是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实际GDP增加的倍数。如果以△AD代表总需求增加量,用△Y代表实际GDP增加量,则乘数K=△Y/△AD。例如,如果总需求增加了100亿元(△AD=100亿元),实际GDP增加了300亿元(△Y== 300亿元),则乘数为3(K=300亿元/100亿元=3}。总需求由不同部分组成,乘数因此也就为不同乘数,例如,如果是总需求中的投资增加,则为投资乘数,如果是总需求中消费的增加,则为消费乘数等。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总需求变动所引起的实际GDP的变动大于原来总需求的变动?或者说为什么乘数一定大于1?

        这是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部门需求的增加,即该部门支出增加,必定会引起其他部门收入的增加,这种收入增加又会引起这些部门需求(及支出)的增加。一部门需求(及支出〕增加引起的其他部门收人与支出增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引起一种连锁反应,最后使整个经济总收入的增加大于原来总需求的增加。这就是一个部门需求增加的乘数效应。

[相关链接]

        破窗经济

        一个人打破了商店的一块玻璃,逃跑了。店主无奈只好花1000元买一块玻璃换上。玻璃店老板得到这1000元收入。假设他支出其中的80%,即800元用于买衣服,衣服店老板得到800元收入。再假设衣服店老板用这笔收入的80%,即640元用于买食物,食品店老板得到640元收入。他又把这640元中的80%用于支出......。如此一直下去,你会发现,最初是商店老板支出1000元,但经过不同行业老板的收入与支出行为之后,总收入增加了5000元。其原因何在呢?乘数原理回答了这一问题。

        乘数是指最初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在我们的例子中,最初的投资就是玻璃店老板购买玻璃的1000元。这种投资的增加引起的衣服店、食品店等等部门收入增加之和为5000元。所以乘数就是5(5000元除以1000元)。一笔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

        经济中为什么会有乘数效应呢?我们知道,国民经济中各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部门的支出就是另一个部门的收入。当一个部门(如商店)支出时,另一个部门(如衣服店)收入增加,支出增加。这个部门(衣服店)的支出又变成第三个部门(食品店)的收入。第三个部门收入增加又引起支出增加。如此循环下去,一个部门支出的增加就会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收入与支出增加。最终使收入的增加是最初支出增加的倍数。

        我们所举的破窗经济只是个例子。如果把这个例子换为财政支出增加你就可以看出乘数效应多么重要了。假定政府支出l00亿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支出会带动建筑、水泥、钢铁、消费品等各部门收入与支出的增加,所以,最后国民收入的增加一定大于100亿元。大于100亿的多少倍则取决于边际支出倾向。如果这个经济的边际支出倾向是0.75,乘数为4,则财政支出增加l00亿元就可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国民收入增加400亿元。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带动整个经济走向好转,正是乘数在发挥作用。

(五)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

        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I指投资,S指储蓄。)

        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物品市场上实现了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方向变动,这是因为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投资者一般要用贷款来投资,而贷款必须付出利息,所以利润最大化实际是偿还利息后纯利润的最大化。这样,投资就要取决于利润率与利率。如果利润率既定,则投资就要取决于利率。利率越低,纯利润就越大,从而投资就越多;反之,利率越高,纯利润就越小,从而投资就越少。因此,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而总需求又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因此,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方向变动。

  利率??纯利润??投资??总需求??国内生产总值?

(六)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L指货币需求,M指货币供给)

        货币的交易需求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所交换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越多,从而为应付日常开支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大。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谨慎需求的大小也取决于收入的多少,收入越高,谨慎需求越大。如果以L1代表货币的交易需求与谨慎需求,由此可以得出,L1取决于国民收入,与国民收入呈同方向变动,记为L1=L1(Y)。

        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在货币市场上实现了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同方向变动,这一点可以用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来解释。根据这一理论,货币需求(L)由L1与L2组成。L1代表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货币的交易需求是指人们为了进行日常的交易而产生的需求。货币的预防需求是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这两者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记为L1=L1(Y);L2代表货币的投机需求,货币的投机需求是指人们在金融市场上从事有价证券投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其取决于利率,与利率反方向变动,记为L2=L2(i)。货币的供给(M)是指实际货币供给量,由中央银行的名义货币供给量与价格水平决定。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

        M=L=L1(Y)+L2(i)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当货币供给既定时,如果货币的交易需求与预防需求(L1)增加,为了保持货币市场均衡,则货币的投机需求(L2)必然减少。L1的增加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结果,而L2的减少又是利率上升的结果。因此,在货币市场上实现了均衡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必然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七)IS-LM曲线

        IS-LM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这一模型不仅是对总需求分析的全面高度概括,还可以很好的解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因此,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自发总支出的变动引起IS曲线的平行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反之,自发总支出减少,IS曲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下降。

        货币量的变动会引起LM曲线的平行移动,从而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下降;反之,货币量减少,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上升。

(八)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11-13所示,横轴0Y代表国民收入,纵轴0P代表价格水平,总需求曲线AD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说明了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向变动,即价格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

(九)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AS, Aggregate Supply)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供给总量。

        由于总供给取决于资源的利用状况,因而在不同的资源利用状况下,总供给与价格水平的关系(即总供给曲线)是不同的。如图所示,总供给曲线有三种情况:

        (1)资源未充分利用阶段,即A--B段。这时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这表明总供给的增加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社会上有大量资源闲置,所以可以在不提高价格水平情况下,增加总供给。这种情况是由凯恩斯提出来的,所以这种水平的总供给曲线也称为"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2)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即B--C段。这时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这表示总供给的增加会引起价格的变动,这时因为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成本增加,进而导致总价格水平上升。这种情况是在短期中存在的,所以这种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因为从长期来讲,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时,无论如何提高价格,总供给也不会增加。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资源总是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因此,这种垂直的总供给曲线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十)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同一个坐标中,就可以得到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如图所示。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国民收入水平Y0和价格水平P0就是均衡的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

        [案例研究]

        人民币不贬值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这样做有利于我国的金融稳定,坚定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但也有一些副作用。为了说明人民币不贬值对我国宏观经济,即GDP和物价水平的影响,我们可以运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首先我们确定,人民币不贬值主要影响总需求,因为它影响出口。其次我们分析人民币不贬值对出口有什么影响。我国的出口结构与出口对象与东南亚国家相同(都以服装等轻工产品为主向欧美出口),当东南亚国家汇率贬值,而我国汇率不贬值时,相对于东南亚国家而言,我国的货币就升值了。这样,同样的物品在国外市场(例如美国市场上)上,用外币(如美元)表示的我国物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而东南亚国家物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我国的物品竞争能力削弱,出口减少。出口减少引起总需求减少,总需求减少引起GDP减少,物价水平下降,这就是以后在我国出现的经济增长率放慢和物价总水平下降。

        可见我们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所进行的分析与现实是一致的。

指定阅读

学习任务二:国民收入决定及其模型

指定阅读

       学员要详细学习本任务内容,需仔细阅读课程指定读物:指定教科书中涉及本学习任务的章节有:南京大学大学出版社刘文清、赖文燕主编《经济学基础》第四篇国家实力提升第十一章国民收入决定及其模型等相关内容。

视频课堂

学习任务二:国民收入决定及其模型

视频课堂

       学习本节内容学员可观看下列学习视频,进一步加深理解:

       本节视频课堂:

       请收看视频课堂

       《一国经济是如何平衡的?

       《第三十三讲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第三十四讲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第三十五讲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三十六讲凯恩斯理论的基本框架

学习拓展

学习任务二:国民收入决定及其模型

学习拓展

       1.崔岩(2013)《货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国际贸易收支的实证检验》,载于《统计与决策》,第12期,156-159页。

       2. 赵元笃(2013)《地方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载于《财政研究》,第5期,66-69页。

       3. 梁小民。《经济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52-165页。

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二:国民收入决定及其模型

学习活动

       实践名称:"刺激内需,促进增长”经济政策分析

        1.目的任务

        通过本部分实训,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影响国民收入水平的因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内容

        (1)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熟悉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上网查阅我国政府在"刺激内需”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

        (3)试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各政策是否会影响我国国民收入?如果有影响是如何影响我国国民收入的。

        3.实训方式

       校园网、案例、搜集资料并分析、企业实践

        4. 评价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辅导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