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章节打印本章节

学习任务三: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重点难点导读

学习任务三: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重点难点导读

市场经济,以其独特的运行规律,显示了其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巨大优势,与其他资源配置方式相比,市场机制是最具经济效率的。然而,市场也并不是万能的,市场的固有缺陷即市场失灵的存在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但是,政府干预经济又不可避免地出现政府失灵。因此,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也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首要课题。

(一)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以上各章的分析说明了市场是一种配置资源的好方法。但与一切事物一样,市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一般情况下,通过价格的自发调节可以实现供求平衡,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仅仅靠市场调节并不能实现供求平衡,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在此着重于经济学主流的看法。经济学家使用模型化理论解释或了解这个状况,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次佳的市场结构。

市场失灵的表现:第一,垄断阻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第二,在市场机制中,市场机制往往无法解决伴随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外部性负效应的影响。第三,市场无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第四,消费者和和生产者的信息不完全。

(二)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要了解公共物品为什么会引起市场失灵,首先必须了解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私人物品。

私人物品是由个人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指一旦一个人拥有了某种物品,就可以很容易地不让别人消费。比如两个人不能同时戴一顶帽子,同时穿同一件衣服等。由于具有排他性,私人产品可以采取收费的方式,任何人若不交费,就可以排斥他对私人产品的消费。竞争性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定量某种物品,就要减少别人的消费量。如果有人已经使用了某个商品(如某个冰激凌),则其他人就不能再使用该商品。市场上的物品是有限的,一个人多消费了,另一些人就要少消费。由谁消费,要由消费者竞争。排他性和竞争性决定了消费者必须通过购买才能消费某种东西,通过市场交易,就产生了价格。如果生产者认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他们有利可图,他们就愿意生产。交易的双方都满意。因此由自发的价格调节私人物品可以实现供求平衡。在配置私人物品方面,市场是有效的。这是我们以前讨论的内容。

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例如,国防、道路、广播、电视、交通、秩序和公正(法律)。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指不能轻而易举地排斥某人消费某种物品。例如,你无法排除其他人利用路灯照亮。非竞争性指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消费者之间并不存在竞争。即人们无法排斥别人对同一物品的共同享用,也不会由于自己的加入而减少他人对该公共物品享用的质量与数量。典型的例子是海上的航标灯,航标灯一旦建立起来将为所有过往的船只指示航向,增加过往船只的数量并不需要额外增加维持航标灯的成本,路灯、国防物品等都属于公共物品。

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得任何私人部门都不愿意或不能充分提供。因此,其产量会低于合理的水平,即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下的产量水平,由此会造成社会福利的减少和资源的浪费。此时,市场机制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导致市场失灵。也就意味着:

市场失灵指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

因为公共物品不需要购买就可以消费,这种现象叫搭便车。人们不购买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就不会进入市场交易,从而也就没有价格。没有价格,就没有生产者向社会提供。所以,公共物品的供给大大小于需求。然而,这些物品又是社会必须的,且需求量很大,这里市场调节就无法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出现失灵现象。

(三)垄断与市场失灵

我们把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前两种为有效竞争市场,即可以实现有效的竞争,政府不必干预。但在寡头和垄断市场上,但一个或几家企业控制市场时候,竞争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们知道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通过竞争来发生的,但垄断力量阻碍竞争时,市场机制就无法发挥正常作用,将会出现市场失灵

垄断是对市场的控制。如果是生产者垄断,即一般所说的垄断,或卖方垄断。如果是购买者垄断,就称为买方垄断。这两种垄断都会引起市场失灵。在竞争情况下,价格由供求决定,当价格调节使供求相等时,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表示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表明价格调节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当有垄断时,垄断者利用对市场的控制把价格提高到均衡价格以上,这就引起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损失,从而资源配置没有实现最优。这就是垄断引起的资源配置没有实现,即市场失灵

(四)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是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予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但是其他个人或企业并没有因此而支付成本或得到补偿的情形。这就是说,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称为负外部性),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称为正外部性)。

1.负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负外部性指一项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作为一个讨厌吸烟的人,你会因为身边的人吸烟而受害。他人吸烟不仅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而且会降低你的效用水平。对于你所受到的伤害,身边的吸烟者没有被要求对你进行补偿,那么他们选择吸烟的时间和地点时就不会考虑你的利益。再如,某家化工厂排出的污水污染了河流,对下游的渔场造成了损害,但化工厂没有因此而支付成本,渔场也没有因此而得到补偿。

当负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中不仅包括私人边际成本,还包括污染的成本,社会处于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的境地之中。从私人角度看,市场调节是有利的,但从社会角度看不是资源配置的最优,这就是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2.正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正外部性指一项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有利影响,例如,苹果园的所有者会因为养蜂人的存在而受益。养蜂人饲养蜜蜂帮助苹果树传授花粉,这有助于提高苹果产量和苹果园收益,苹果园的所有者不需要为此向养蜂人支付报酬,养蜂人也没有因此而得到补偿,果园主得到的收益就是外部收益或社会收益,就是正外部效应。

当正外部性时,一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等,但社会边际利益(包括给第三方带来的好处)大于私人边际利益。这同样是,市场调节从社会来看资源配置最优,但从私人来看并不是资源配置最优,同样是市场失灵

(五)政府如何应对市场失灵

当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时候,政府就应该出面来解决问题了。市场机制发生失灵的领域,也就是政府部门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有以下一些手段:

提供公共产品;

维护竞争。由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法令,以禁止垄断;

矫正外部效应;

通过政府参与某些经济活动如保险业、金融市场,改善市场不完全的状况;

提供经济信息;

稳定经济;

调节收入分配等等。

具体分析如下:

1.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应对措施

亚当斯密最早提出"无形的手”,他认为政府应该提供国防、立法等公共物品。政府通过取得的收入,为大众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时候,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进行科学决策,使供需接近平衡。否则就会出现政府失灵。

2.外部性的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应对措施

对于负的外部性一般做法是由政府向引起负的外部性的生产者征税,这种税收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因此成为庇古税,以区别于其他税收。例如对造纸厂等排污企业征收庇古税。

对于正的外部性一般做法是政府向引起正外部性的生产者给予补贴。例如各国政府都办教育,或者给教育以补贴,就是属于这种补贴。

3.垄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应对措施

各国都有相应的法律与政策对垄断进行限制。主要的方法有管制、反垄断法和国有

化。管制是一种行政手段,主要通过价格决定、产品标准和类型、新企业进人条件来对寡头和垄断企业进行限制;发垄断法又叫发托拉斯法,目的在于用立法手段禁止某些垄断、限制垄断或者解散已经形成的垄断;国有化是用国家垄断来代替私人垄断,目的是把私人垄断获得的利润转由国家获得,由国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六)政府失灵论

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需要政府进行干预。那么,是不是有了政府的这种干预,市场经济就完善了呢?但是,正像市场不是万能,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干预也不一定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因为政府也会失灵。

那么如何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呢?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可以在政府公共物品生产中引入竞争机制,具体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公共部门权利的分散化。一个国家可以有两个以上的电信部门,一个城市有几个排水公司。公共权利集中带来垄断和规模不经济,而公共权利分散有利于降低垄断程度,增加竞争成分,提高经济效率。

第二,私人公司参与。例如,美国的高速公路由政府投资,但由私人建筑公司生产。在处理城市垃圾、消防、清扫街道、医疗、教育、体格检查等公共劳务的生产都可以实行私人公司参与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第三,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如果资源及要素,尤其是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则会促使地方政府间的竞争、防止职权被滥用并提高效率。因为,某地税收太高或者垄断程度高,投资环境差,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差、价格高,居民会迁出从而会减少当地政府的税收。

第四,对政府经济职能的必要限制。包括财力的限制,执行能力的限制,外来压力的限制。政策的制定,相关法令、措施的配合以及政府各级机关执行能力等,均影响政策或措施执行的效果。民间利益团体的压力、各级民意机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将导致政策偏向,而使执行的效果降低。

(七)信息不对称

信息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它能提高经济主体的效用和收益。例如,消费者如果知道商品的质量,就能避开那些质次价高的商品;生产者如果了解市场的需求,就能够提供恰到好处的供给。完全竞争模型的一个重要假定是完全信息,即市场的供求双方对于所交换的商品具有充分的信息。显而易见,完全信息的假定并不符合现实。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是不对称的。例如,买者与卖者之间,买者对卖者所出售商品的性能、质量并不完全了解。卖者拥有的信息多,买者拥有的信息少,这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就是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与质量不同。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产品的卖方一般要比产品的买方对产品的质量有更多的了解。一个二手车的卖者比买者更加了解自己汽车的缺陷;出售"风险”的投保人要比保险公司更加了解自己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出售劳动的工人要比雇主更加了解自己劳动技能的高低。上述种种情况都是"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

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往往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例如,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生产者的生产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有些产品生产过多,而另一些产品又生产过少;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也很可能出现失误,比如购买了一些质量较差的商品,而错过了一些好质量的商品。更进一步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很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但信息不对称市场仍在正常运行。这表明市场机制本身完全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在产品市场上,生产者比消费者掌握了更多有关产品技术、功用和质量等方面的信息,企业就会花钱做广告,向潜在客户发出它们产品吸引力的相关信息。同时,企业也会注重提高质量,改进功用,完善服务,以创造良好信誉和品牌知名度,便于消费者获得评价其产品的显著信号。在劳动市场,雇主不仅要看求职者的文字材料(即公开信息),而且要进行面试,通过面试中各种题目来了解求职者的真实情况(私人信息),设计合理的面试题目就是要从求职者的回答中寻找出反映其实际能力的信号。

当然在许多时候,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信息不完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必要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以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例如,就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来说,常见的政府措施包括这样一些规定:发行新股票或新债权的公司必须定期公布公司的有关情况,产品广告上不得有不合乎实际的夸大之辞,某些产品必须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香烟包装上必须标明"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等等。

请注意:

(1)信息分为私人信息和公开信息。

(2)信息不对称就是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不同。

(3)当存在市场信息不对称时,会引起道德危险和逆向选择。

道德危险就是拥有信息多的一方以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侵犯拥有信息少的一方的利益,实现自己利益的可能性。

逆向选择指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拥有信息少的一方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选择。这种逆向选择不利于卖方,也会不利于整个市场的交易活动。

(4)信息不对称下的市场行为。

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但信息不对称市场仍在正常运行。这表明市场机制本身完全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中心是如何得到私人信息。私人信息并不是得不到,而是付出代价才能得到。如果获得这种信息付出的成本大于由这种信息得到的收益,缺少信息的一方就不会去寻找私人信息,但如果获得这种信息付出的成本小于由这种信息得到的收益,缺少信息的一方就会去寻找私人信息。这时不对称信息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就可以正常进行了。

在现实中有许多方法可以从杂乱的虚假信息中找出真实信息,这就是要善于从反映信息的各种信号中,找出能反映真实私人信息的信号。发现能反映真实私人信息的信号有时是一件专业性的工作,如果要信息不充分的一方去作,可能会成本相当高。这时就需要专门从事这种收集信息、分析信号的机构。这些机构为许多人进行相同的信息搜寻工作,实现了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使搜寻私人信息的成本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