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章节打印本章节

学习任务二:生产者行为

重点难点导读

学习任务二:生产者行为

重点难点导读

(一)基本概念:生产与生产要素

我们对生产者行为的解释从生产生产要素这两个概念开始。生产是指投入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以制成产品的过程,也就是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看,一切能够创造或增加效用的人类活动都是生产。例如,粮食可供人们充饥,理发可以起到美容的作用,这些活动都能为人类增加效用,因而都是生产的一种。值得一提的是,同样一项活动,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生产,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不是生产。关键在于,这项活动是否参与了交换、是否赚取了收入。例如为自己娱乐拉小提琴不是生产,去街头演奏谋生就是生产;为自己修自行车不是生产,去自行车维修铺修车就是生产。生产要素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例如,面包店使用的生产要素包括工人的劳动、面粉、糖等原材料,以及投资在烤炉、搅拌器上的资本和其他一些设备,通过面包店老板的管理和协调,最终生产出面包和蛋糕。生产要素具体可分为四类:即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请联系实际说明四类生产要素的具体形式有哪些,以及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二)理论解读:生产函数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以及最终产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生产函数来描述。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之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

在分析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时,一般把土地作为固定的生产要素,而企业家才能却难以估算。因此,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Q=f(L、K)

这一函数式表明,在一定技术水平时,生产Q的产量,需要一定数量劳动与资本的组合。同样,生产函数也表明,在劳动与资本的数量与组合为已知时,也就可以推算出最大的产量。

假定我们自己创业开办一个公司,只考虑两样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我们发现随着公司业务增多,增加新员工可在一周内迅速补充,但随之增加办公场所和相应的设备则需要些时日。经济学中,需要区分固定要素和可变要素,根据固定要素和可变要素的划分区分短期和长期。我们把投入要素分为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例如面包店在开张之前,需要店铺、面包车间和机器设备,另外还须雇用管理人员。这些都是固定投入,他们的投入量不依赖于总产量水平。还有一些投入,如生产工人、购买的原材料,这些是可变投入,它们的数量随着总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生产函数中的短期和长期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时间跨度,而是指能否使厂商来得及调整生产规模所需要的时间长度。所谓长期,是指这样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企业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以变化的,即这段时期中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根据环境的变化生产要素的数量做出相应的调整。所谓短期是指时间短到厂商来不及调整生产规模来达到调整产量的目的,即企业的部分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比如飞机厂、汽车厂的厂房数量不可能在一个月内改变,其设备数量也很难在一周内改变;而另外一些投入则可随产量改变,例如原材料、电能、劳动力等。

1.短期生产函数

短期内我们假定资本数量不变,只有劳动一个要素可变。在生产函数 Q=f(L、K)中,假定不变的资本投入量用 表示,劳动投入量可变,用L表示,则得到短期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Q=f(L、)= f(L)

短期中,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企业增加一种生产要素会引起边际收益先递增后递减。这种现象被称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研究一种生产要素合理投入的出发点。在工业部门,假设一个车间里有5台机床4个工人,若增加1个工人,这第五个工人可以操作那台闲置的机床,产量可以增加。但如果再增加1个工人,这第六个工人可做5个操作工人的助手,或趁他们休息时接替操作机床。他也能增加产量,但不会太多。设想往车间里继续增加第7、第8、第9个工人。第7个工人也许还可以帮些忙,但第8、第9个工人无疑是多余的。他们非但无事可干,而且碍手碍脚,弄不好还会闹出纠纷,干扰生产,总产量还会因此而降低。这就很形象的体现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车间工人这一生产要素不断增加时,劳动的边际产量越来越小,甚至可能为负!

2.长期生产函数

与短期生产函数对应,长期生产函数是考察厂商可以调整其所有生产要素投入的情况下,它的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在长期内,所有的要素投入都可变。假定生产者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生产一种产品,则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为:

Q=f(L、K)

(三)理论应用:1.如何投入才能让产量达到最大呢?2.确定企业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3.确定企业的最适生产规模。

1.如何投入才能让产量达到最大呢?(能运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确定规模经济);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决定了边际产量曲线呈先升后降的特征。根据上面对边际收益递减的分析,可知产量并不是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加而一直增加的。例如,在工业部门,假设一个车间里有5台机床4个工人,若增加1个工人,这第五个工人可以操作那台闲置的机床,产量可以增加。但如果再增加1个工人,这第六个工人可做5个操作工人的助手,或趁他们休息时接替操作机床。他也能增加产量,但不会太多。设想往车间里继续增加第7、第8、第9个工人。第7个工人也许还可以帮些忙,但第8、第9个工人无疑是多余的。他们非但无事可干,而且碍手碍脚,弄不好还会闹出纠纷,干扰生产,总产量还会因此而降低。这就很形象的体现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车间工人这一生产要素不断增加时,劳动的边际产量越来越小,甚至可能为负!那么可变要素应该如何投入才能让产量达到最大呢


分析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时,我们可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把可变要素投入划分为三个阶段(见上图)。第Ⅰ、Ⅱ、Ⅲ阶段,分别是平均产量递增、平均产量递减和边际产量为负三个阶段。生产三阶段的划分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企业通常不会停留在第一阶段生产,因为此时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过少,固定生产要素不得不大量闲置。因此,企业必须继续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使总产量不断上升。企业更不会选择第三阶段生产,因为此时因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过多,造成边际产量为负和总产量下降。企业通常会选择在第二阶段中的某一点生产。此时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虽然会使总产量上升,但上升速度已经非常缓慢。如果企业对成本不太介意,只希望获得最大产量,那么它将选择MP为0时的点所对应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如果企业对产量不介意,只希望单位产量的成本最小,则可选择平均产量最高点进行投入。因为此时平均产量AP=TP/L最大,也就意味着可变成本最小。

(2)确定企业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能运用等成本线和等产量线分析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现在进一步研究可变比例生产函数的两种要素投入。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种要素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的。以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的投入为例,在劳动投入量很少而资本投入量很多的情况,减少一些资本投入量可以很容易得通过增加劳动量来弥补,以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但是,在劳动投入增加到相当多的数量和资本投入量减少到相当少的数量,再用劳动来替代资本就将很困难了。在技术系数可以变动,即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可以变动的情况下,如何配置生产要素,才能在达到同等产量或收益的前提下,以最低的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呢?

这一问题可通过对生产要素投入配合比例的分析加以解决。消费者均衡时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既定的收入分配在两种产品的购买与消费上,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分配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研究这两个问题的方式也基本相同,即边际分析法与等产量分析法。运用边际分析法时,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每种生产要素引起的边际产量与该生产要素价格之比相等。运用等产量线分析法时,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切点,二者相切说明在一定的成本资源条件下可以达到最大的产出数量,这就是生产者均衡的实现条件。同学可以与第四章学到的消费者均衡相对照进行学习和思考。

(3)能确定企业的最适生产规模(规模经济)。

经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企业沿着生产扩展线(见上图)扩大生产,可以使得生产规模沿着有利的方向扩大。那么,究竟多大规模最合适呢,这就是规模经济的问题。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厂商采用一定的生产规模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当一个厂商持续地扩大其企业规模时,产出当然会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当厂商最初扩大生产规模时,产量增加的幅度将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这是规模收益递增的阶段。在产量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产量增加的幅度将等于规模扩大的幅度,这是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后,厂商如果还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时,产量增加的幅度将会下降到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这是规模收益递减阶段。所以规模经济不意味着越大越好,适度规模是指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当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时就不再增加生产要素,并使这一生产规模维持下去。